6月-圓光-生活法語/自處超然

日期 2012年06月24日 10:40:00 | 新聞類別: 專題文章

攝影/菩提樹葉/釋慧開 


 

("菩提畫語"著作出版中~以下圖文版權-博客思出版社所有)    


文/釋慧開/一張白紙和一個點

圖/菩提葉畫脈 /釋慧開

 筆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一點先不看內文,你會想到什麼呢?好!沒有想出來是嗎?不要緊,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心理測試,測試我們思考的模式是直線或多方角度的不同。

徒弟說:「師父您為什麼要在紙上畫出一點呢?」

師父說:「我在紙上畫出一點時你會想到什麼?」

徒弟說:「不就一張白紙嗎?加上一個黑點。」

師父說:「當你第一眼看到時,是白紙還是黑點呢?」

徒弟說:「當我第一眼看到是黑點。」

徒弟說:「是呀!因為白紙上的黑點很明顯嘛!」

師父說:「白紙比喻成他人的『優點』,而黑點就是他人的『缺點』,

如果我們一眼只看到黑點的部份,那表示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是從缺點

入手,這就是直線思考的模式。」

徒弟說:「難怪!只要稍不順自己的意思就容易起煩惱。」

師父說:「每一個人都有優缺點,如果能常常這樣想『豈能盡如人意,但求不愧我心』,心就不會胡思亂想

了。」

徒弟說:「師父很難哩!」


師父說:「凡事角色互換站在他人立場,婉轉、協調、溝通自然能避免任何衝突的發生這就是廣度思考。」

徒弟說:「原來這是白紙的啟示。」

師父說:「遇到任何事都要用正面思考,每一個問題都有一個答案,就看我們如何作答。」

徒弟說:「可是我每回遇到問題,就會發脾氣哩!」

師父說:「無論大小好壞問題,都是人生必修的習題,要明白『雜亂的土地,長不出優良的作物;紛亂的心

田,開不出智慧的花朵。』」

徒弟說:「人,一生不就要做很多的習題了嗎?」

師父說:「是的,要學會做人、要學會過生活、又要有好品德。『自家有好處,要掩藏幾分,這是含蓄以養

深;別人不好處,要掩藏幾分,這是渾厚以養大。』」

師父說:「每當進入殿堂,作早晚課時或進入寮房休息,穿著鞋子至門口處退著身子進門。要穿著鞋子時,又

要彎著腰身,穿好鞋子,你明白這為什麼嗎?」

徒弟說:「鞋子?不知道。」

師父說:「退著身子表示以退為進,彎著身子穿鞋子表示謙恭。前人有句話說:『處事讓一著為高,退步即進步

之本;待人寬一分是福,利人即利己之基;同時要謙卑和順。』想要學習課題的意義,就要用心觀照這一顆

心。」

徒弟說:「明白了。」

一張白紙有如我們一生,但人生中總有許多人生的插曲。點綴著這一張白紙,我們可以將它彩繪,讓人生多采

多姿;如果不善點綴彩繪,黑白也能呈現一幅作品。

講述/圓光禪寺方丈/性尚法師/培福的重要 

整理/ 圖/菩提葉畫 /釋慧開 版權所有

 有很多人「身」雖住叢林,而「心」仍在外頭,擁有種種世俗習 氣,雖剃度入佛門,不好好實修,不了解佛教真實義理,更別談深入經藏了。帶著習氣,貪求個人利益避懶偷安的寧靜、不隨眾做務培福、修福,常住大眾事一點皆 不發心。有句話說:「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;一切福田,不離方寸。」且願道侶「慎莫輕心縱三業,業道分明不可欺。」不要因為自己無心行持,反而造成佛門的弊 端,及個人修行中的障礙。

古 德言:「佛於三大阿僧祇劫,廣行六度、精修萬行皆是培福。佛在因中當一圊頭(打掃廁所),歷九十刧盡為培福。」佛在世時有一位眼睛失明的比丘,想修補衣服 找人穿針線,便大聲喊著說:「有個修福機會,誰要為我穿針線,功德無量哦!」一位比丘笑著說:「不知道慚愧,眼晴看不到,請人穿針線,怎能修福?」佛說: 「不要輕視他,你不給他穿針線,我來幫他穿。」其他阿羅漢說:「世尊為三界大師,怎麼可以幫這眼疾比丘穿針線呢?」佛陀說:「我為培福歷經三大阿僧祇劫, 捨頭目腦髓、身肉手足、心肝五臟都是為培福,也經因這些福報深厚,才能成就佛果。」眾阿羅漢聽佛教導,內心中生大慚愧心,而後明白「修福慧」為成就「佛」 的根本,佛既然已經「成佛」仍然身教隨機修福。
 

如 果住「叢林」未能遵循僧團規約,及主動修福修慧,時間久了便容易倦怠懶惰,「心」常閒置不安,不為修行只求安樂,動不動就想往市集或人潮多的地方閒逛,打 發時間。此類「道人」只圖眼前個人利益,古德云:「一盞孤燈照夜台,上床脫了襪和鞋;半夜三更隨夢去,不知天明來不來。」人生無常隨伺在側,而「信施一粒 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帶角還」怎麼可以不慎重呢?「人間所作事,居心之邪正;以為沒人知,冥冥有記錄。」於「道」的確要慎行才是呀!古德言: 「人生不精進,喻若樹無根;採華置日中 ,能得幾時鮮;人命亦如是,無常須臾間;勸諸行道眾,勤修乃至真。」現在不發心,請問何時才能發心呢?是為了等到有空或要等到年老雞皮鶴髮、筋骨僵硬,才 想要修福嗎?或許到時沒有因緣也沒有機會了。
 

大 眾是有福人,能安住「叢林」中、能隨大眾作務聽經聞法。「心」能受納法水便能學佛智慧和慈悲,便能有寬廣身心,懂得隨時培福修持,對修道就產生一股強大力 量。大眾且莫忽視出坡作務點滴的積聚,得身體力行積極參與。如果是福不夠住在叢林中,整天苦苦惱惱心會變的非常狹隘、身體因心的影響,提不起心力,遇到紛 亂之事,不會處理而會生畏懼,而職事上見到「提重物」之事,會有退怯的心境。比如說:老師在講規距,就會產生疑心,滿腦子皆是負面思維,他人:「又在講我 了」心被火中焚燒似的;犯了規距被處罰,就會牢牢記恨,不去反思而刻印放不下心,而惡念種子就此串習不間斷生起,修道如果走至此步,那不就很枉然嗎?
 

  再來談談沒福報的過失,有那些呢?心中狹隘心想事不成、妄念紛飛、雜念叢生,無法容下他人見解及好意,就無法圓滿諸事。色身瘦骨嶙峋、惡事纏繞、精氣損 耗、病苦糾纏、身體難承擔重責,由此可見行者於叢林培福是多麼重要。各位同學要知道,古德言:「福能空罪,慧能破除愚痴」。譬如說:有兩人一起去托鉢,福 報不足者就很難化緣到食物,而飢餓難行;有福報的人,能飽餐足食化導眾人。所以古人有說:「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,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鉢。」所以福慧要均 修。「人間匆匆營眾務,不覺年命日夜去;如燈風中滅難期,忙忙六道無定趣;未得解脫出苦海,云何安然不驚懼;各聞強健有力時,自策自勵求常住。」且願菩提 學程,大眾福慧圓滿,共入究道解脫道。


文/釋慧開/來也空,去也空

圖/菩提葉畫/釋慧開(版權所有)
 

  禪學大師南懷瑾曾經說過:「人活了一輩子,就是三句話──莫名其妙的生來,無可奈何的活著,不知所以然的死掉。」的確,很難為「人」找到一個很合宜的位子,所以就暫定為「過客」吧。

我們是人世間的過客,既然是個過客,就得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,做一些有意義的事。常問問自己,我們為家人付出多少?為社會盡了多少力?為自己又做了那些事?

我們會不會因為路途中的榮華富貴,名利、權位耽誤我們應前行的路程,或忘失我們應盡的責任?寶誌公禪師,勸世歌《空空詩》說明生老病死、世間無常變化,詩的內容如下:



「 南來北往走西東,看得浮生總是空;
    天也空,地也空,人生渺茫在其中;
    日也空,月也空,東升西沉為誰功;
    田也空,屋也空,換了多少主人翁;
    金也空,銀也空,死後何曾握手中;
    妻也空,子也空,黃泉路上不相逢;
    大藏經中空是色,般若經中色是空;
    朝走西,暮走東,人生猶如採花蜂,
    採得百花成蜜後,到頭辛苦一場空;
    夜靜聽得三更鼓,翻身不覺五更鐘;
    從頭仔細看將起,便是南柯一夢中;
    不信但看桃李樹,花開能有幾時紅;
    直饒做到公卿相,死後還歸泥土中;
    身歸土、氣隨風,一片頑皮裹臭膿;
    敗壞不如豬狗相,何不當初問誌公;
    生有一、死無二,休向人前誇伶俐;
    在生置下萬頃田,死後只得三步地;
    若人死後帶得去,誌公與你親書契。」


「人生誰都是過客,相守百年也是夢,世上萬般帶不去,一雙空手見閻羅」分分秒秒流逝「不雨花自落,無風絮自飛。」無常歲月,無時不在生活當中發出警訊;無 時無刻不給我們一封封的書信。如果,虛度人生以「明日復明日,明日何其多;我生待明天,萬事成磋跎。」大限來臨時,請問、我們能夠留下什麼呢?「人人知道 有來年,家家盡種來年榖;人人知道有來生,何不修取來生福。」




本篇新聞來自:桃園市雲端公益寺廟資訊網
https://www.tycgtemple.kip.tw

本篇新聞的連結網址是:
https://www.tycgtemple.kip.tw/modules/news/article.php?storyid=326